找到相关内容292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弘一大师:以戒为师、砥砺僧格的典范

    能够真诚地学习和效法弘一大师高尚的品行,以出世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,则何事不能兴旺,何业不能发达,而和谐社会的建设,又怎能不指日可待呢?  ① 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(NCET)资助成果。...

    刘泽亮 贾应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1867989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佛法、宗教及哲学的理解

      在这种精神迷失、信仰危机的时代,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佛教的最基本思想出发点,最初是因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方面的危机,契应了中国佛教大乘佛学入世救世的主张和思想。[32]同时,佛教在知识分子手中,也成为了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2067991.html
  • 论宗教学从各宗教分出之过程与问题(下)

    形式便出现了。    宗教研究以十分复杂、微妙的方式卷入世俗化的过程之中。宗教可以从信徒团体的内部或外部来研究,但我们几乎不可能独立于世俗化的过程之外来研究宗教,因为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判断:某个研究是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1868057.html
  • 推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(上)

    推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(上)   摘录自《沈家桢传》   何 哲   有朋友问过笔者:“沈家桢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工程师,又做过政府官员和大企业家,按理说,比一般人还入世,他怎么会对佛教那么热衷呢?真是有点令人难以理解。” 笔者认为佛教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帮助人“出世”,而在于帮助世俗社会变得更干净、更美好。笔者找出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两段话供朋友参考。   爱因斯坦的第一段话是:“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...

    沈家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2168336.html
  • 妙云集导读(十八)学佛旨趣

    “修行”方面则包括“净心”与“利他”。“净心”是“涅槃”的基础,“利他”则是菩萨在“净心”的基础上,无怨无悔地“入世济生”,以此圆满六度万行。             注释:  1.为方便读者检阅《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4268480.html
  • 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

    体用一如”   “触事即真”是中国佛教基本思想立场之一。“触事即真”强调把超世的终极追求与入世的现实圆融。隋唐之后中国佛教宗派思想如天台宗的“一念三千”、“三谛圆融”说,华严宗的“理事无碍”、“事事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268793.html
  • 朱谦之先生与日本净土教研究

    的主要著作。[1]   二、朱谦之先生与佛教   朱谦之受教于旧式的传统教育,儒家的“修、齐、治、平”入世思想和老庄的淡泊无为,以及佛家的禅逸出世思想在他身上都得到了体现。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968802.html
  • 贡嘎曲德寺密宗殿壁画的艺术史地位

    气质。每每看到大师笔下这些欢天喜地的神灵们,就会有种强烈的感觉,正是这种热情洋溢才是西藏艺术中一个本质的性格。印度佛教原有的那种静谧的出世的精神早晚会被这种入世的、奔放的、充满了力量的神的世界所代替,愈...

    张亚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3768843.html
  • 发透了大菩提心.照行于圆涅槃境

    掠虚、泛浮,所以于生死中现行的一切,莫不光光正正,健健全全,默默融融;默融得入世不受污染,出世能舍静寂,活在、行在这般境界中,动力与通道,发透了大菩提心,照行于圆涅槃境。于此,我必须肯认复肯认︰这般...

    仁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2968992.html
  •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

    部佛教一直具有相当的势力。  中国佛教的入世意味比较浓厚,与大乘佛教的精神相契,即并不强调要教徒远离自己身处的环境、远离这人世间,到清幽的森林打坐、冥想、做修炼;而主张佛教理想的实践与现实环境并不冲突...

    陆 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1869454.html